區塊鏈雲端大數據助攻下台東青農喜悅慶豐收

【環衛新聞記者鄭榕嫻報導】

近年台灣農業在極端氣候常態化的影響下,天然災害所造成的農業損失有逐年攀升的趨勢,使得農民生產收入與所得也隨之降低,讓原本懷抱理想準備返鄉投入農業的青年進而放棄,或者是已從農多年的青年,因收入所得日不敷出,開始出現離農潮,使得台灣農業正面臨,從業人口老齡化與人力不足的現象,這些情形刻正衝擊著台灣農業生產力。

近年台灣農業為解決生產窘境,正朝向智慧農業轉型,運用智慧科技例如區塊鏈、物聯網(IoT),無人機(含農業機械)⋯等,取代農業生產中所需的人力與掌握氣候變化,藉此協助提高農業生產力、降低生產過程的風險,同時搭配科技創新的數位行銷模式,創造農業全新的價值,透過農業智慧科技走出嶄新的一條路,讓農業成為一個賺錢的行業。

青農魏瑞廷正式台東首位運用區塊鏈搭配物聯網科技,將台東在地池上米外銷國外,並創造出全新的稻米產值。今年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下,全台農業都面臨嚴峻的挑戰,異常變化的氣候讓農民難以掌握,使得過去耕種經驗無法應付這善變的天氣,青農魏瑞廷這幾年為打造精準化的農業生產,利用微環境氣象站把關作物狀態與環境動態,並運用區塊鏈中所累積的大數據分析每一期農耕策略,並節省人力與資材物料成本,掌握稻作採收期,以追求稻米的質與量。

魏瑞廷說今年這一期稻作,在大數據資料的協助下,讓施肥量更加合理化,同時田間病蟲害也減少許多,就連幫忙採收的父親都說這一期稻子很飽滿,而且數量比去年多了1成,因為自己開割稻機知道那一塊地可以跑幾趟都固定的,這一期真的多了不少。

魏瑞廷強調未來農業,除了傳統耕作方式,更要積極透過科技導入傳統耕種,並透過大數據分析,給予作物最佳生長養分外,並結合軟、硬體設備,將能降低農民的勞力負擔,也提升農業生產競爭力。更期望地方政府可以推動新的耕種方式,吸引年輕族群從農,加入「科技農夫」的行列,共同解決農業面臨的困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