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權力意涵的符號

[環衞新聞特派記者林炳宏/特別報導]

據查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一九九六年的統計,台灣地區一年喝掉一億一千二百三十四萬打各種類的酒,總值為新台幣八百四十一億元,二十五年來平均成長率為百分之三~五一年要喝掉這麼多酒,台灣人究竟喝出了什麼文化?

酒是權力意涵的符號

「酒不僅是文化,是價值,更是具有權力意涵的一種符號,對於建康更有生命之水之號稱。」文化評論者南方朔以法國紅酒為例指出,顏色如血般的紅酒,除了被視為精力的象徵外,也代表了權力意志。十六世紀波蘭的貴族認為,如果和老百姓一樣喝啤酒,將會毀滅他們統治的正當性,為了和一般平民有所區隔,貴族們紛紛改喝較有價值的紅酒。

詩酒酬唱曾是台灣早期的飲酒型態,南方朔在〈論述.權力.變遷──台灣飲酒文化論〉一文中提及,台灣早期知識份子的「文酒」起源於明鄭,擴充於清代,光大於日據時代中前期,它的表現形式即是「吟社」、「詩社」。「日據時由於政治的斷裂和文化的習慣性,以一種反彈的方式表現的更為昌盛,全台詩社兩百餘,詩酒競逐,多見滄桑,」南方朔寫道。

然而,隨著新文學興起,台灣的文酒文化也就無以為繼了。「文學形式、社會形式、飲酒的形式彼此同源,一環打破,全盤皆碎,」南方朔一語道破,沒有了詩詞後,也就失去了雅致的詩酒文化。

杯底不可飼金魚

沒有了詩詞,取而代之的是歌謠。

「飲啦!杯底不可飼金魚……」「有緣,沒緣,大家來做夥,燒酒喝一杯,乎乾啦!乎乾啦!」

從老歌到現在的流行歌曲,不少歌與酒有關,無不極盡勸飲之能事,疾呼大家「乾杯」。

中國大陸流行的順口溜:「感情深,一口捫;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厚,喝個夠;感情薄,喝不著;感情鐵,喝出血。」「能喝一斤喝八兩,對不起人民對不起黨;能喝八兩喝一斤,黨和人民都放心。」看來,兩岸中國人在喝酒這件事情上的「態度」、「原則」還頗統一的。

在台灣,一般人的喝酒能力大約是在大專、當兵階段「培養」的。「同儕之間要透過某些行為才能集結,」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如果拒絕就等於暴露一個弱點在別人面前,再加上「不喝就是不夠朋友」諸如此類的「感情勒索」,或「算不算男人?」這類激人言詞的鼓動下,當然非喝不可。酒量極佳的王浩威,早在國中階段,家族間喝酒時他就偶而要「代打上陣」,到大學階段,更是不時狂飲,什麼酒都喝,米酒加保力達P、養樂多等「工地式」的喝法都嘗試過。

戰地金門盛產「金門高粱」,到金門服役的阿兵哥更幾乎無人不喝上幾杯,當地人也是無宴不飲高粱,逐漸形成一套金門特有的喝酒文化。為了配合「乾杯」文化與高粱濃烈的特性,金門發展出一種專喝高粱酒的小酒杯,名為一口杯,即一口一杯的意思。喝高粱酒的方式也有別於喝啤酒的大口乾杯,而是優雅地:「蓮花指,輕舉杯,深入喉,舒展眉,重叩杯,讚:好酒!」

前政壇酒豪林洋港在省主席任內,曾有知名的三條飲酒令,大意是:一,除了宗教信仰或健康等特殊因素,能乾杯者均應乾杯以示誠意。二,主客之間無論誰敬誰,應彼此乾杯以表現大同理想。三,不得偷工減料,杯底不可飼金魚。

脆弱的表面張力

喝酒文化在赤手空拳打下一片天的台灣商人身上,更被無窮發揮,商場上煮酒談「生意」,談到合意處,酒興更濃,也出現了喝完一攤易地再喝的「續攤」方式,而酒色財氣不分家,續攤也就越喝粉味越重,從酒館喝進賓館的也大有人在。

近年隨著健康議題漸被重視,國人喝酒的型態已節制許多。但喝酒依然是台灣社會重要的社交工具。
現今好酒難尋,酒令文化值得推廣,賀盛國際、騰達酒廠一本對愛鄉情懷在企業成立十六年有餘之只對國際推行之好酒預計在國內發行,賀盛國際方國強董事長更表示「華夏文明生命之水,御藏尊酒系列御酒品。」將嘉惠全台讓台灣地區所有喜愛品酒之酒仙君子淑女一同享受這良酒沐桂春風的新選擇,即將在不久的將來,台灣將有新酒文化交流。期待御藏酒令風行天下,酒尊延禧攻台。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